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它山之石
天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树立四种思想观念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战略任务。天津市财税系统正值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不仅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保证财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举。这就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结合实际,强化措施,注重创新,扎实抓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确保财税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要树立“育苗不拔苗”的思想观念,强化实践锻炼,注重“接地气”。“育苗”才能壮苗,才能长成好苗,是根本之举;“拔苗”不会助长,百害而无一利。年轻干部不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炼,很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实践锻炼是最好的课堂,岗位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现在的年轻干部,普遍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但缺乏实践锻炼,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少,对人民群众感情不深,有的心态和作风还比较浮躁。要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进一步完善轮岗交流制度、挂职锻炼、基层蹲点制度等方式,鼓励并舍得让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和复杂环境锻炼成长,有意识地选派基层年轻干部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开阔视野,让业务干部参与或分管综合部门工作,让政工干部深入财税工作一线,使他们在“接地气”的生动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切实提高工作能力。要有意识地在处理突发事件、重大工作任务等关键时刻锻炼和考验年轻干部,锤炼他们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意志和品质,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树立“破格不出格”的思想观念,适时提拔任用,搭建“快车道”。对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不能缩手缩脚,但是破格决不能“出格”,绝对不能借“破格提拔”之名行谋私之实。在一些地方有的年轻干部“火箭式”提起来,又“俯冲式”倒下去。竞争上岗是发现和起用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进一步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方法,引入领导素质测评、业绩评价等方式,以定向选拔年轻干部、明确基层领导班子年龄结构、领导班子成员先进后出等形式,健全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机制,使优秀年轻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公信度。要勇于破格提拔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在干事创业的最佳时期及时选拔上来、使用起来,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开辟优秀干部成长进步的“快车道”。

要树立“作劲不做秀”的思想观念,把握工作规律,打造“培养链”。要帮助年轻干部,为他们 “做劲”,搭建平台。不能搞那些华而不实的虚招、花招,“做秀”浪费人力、财力,让人讨厌。要充分发挥基层培养年轻干部的蓄水池和孵化器作用,善于从基层发现优秀人才,注重在基层培养年轻干部,切实使基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源头活水。要注重加强年轻干部的源头建设,着眼于培养大批基层骨干和领导后备力量,继续大规模招考公务员,分析判研选调生方式,创新从基层财政、国税部门中录用,探索机关用人竞争性遴选制度,使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成为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形成符合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良性循环。要坚持对年轻干部的专业培养,要始终把握财税业务工作的特点,突出专业性,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库制度,积极鼓励年轻干部提升学历层次,积极参加“三师”考试,对进入专业人才库的年轻干部加大高端培养力度,夯实理论功底,丰富实战经验,真正成为财税业务的专家。要坚持对年轻干部的梯次培养,统筹考虑当前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兼顾各个层级、各年龄段的年轻干部队伍建设长远规划,构建“用好70后、选拔80后、培养90后”的工作格局,努力形成年轻干部逐级培养、后备力量几何增长的合理布局。

要树立“爱护不袒护”的思想观念,严格监督管理,常敲“警世钟”。要善于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年轻干部的优缺点,坚持看大节、看主流、看潜质、看发展,对他们多几分理解和支持,少一些责难和轻视,让年轻干部在包容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成才。但是,一些地方对要培养的“苗子”百般呵护,关爱过度,成为溺爱,年轻干部有了缺点不指出,发现毛病不提醒,还美其名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甚至在为他们设好“台阶”、铺好“路子”,忽略了严是爱、松是害这一基本道理。为了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必须要把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作为对年轻干部的最大爱护,建立导师制度,强化责任意识,注重了解其政治纪律、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勤敲警世钟,经常咬咬耳朵,互相拉拉袖子,防微杜渐,避免年轻干部骄傲自满、松弛懈怠。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座谈交流等活动,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注意倾听年轻干部的心愿呼声,关注年轻干部的心理变化,帮助年轻干部干事创业。

(天津市财政局人事教育处)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